歐洲再次成為選舉焦點,區內三大經濟體的其中兩個剛完成議會選舉。英國及法國的極右政黨贏得的議席比例均低於預期,而左翼或中左翼成為贏家。英國工黨在選舉中取得壓倒性勝利,反映選民希望結束長達14年的保守黨執政,而法國左翼勝出大選,似乎反映選民不欲極右政黨進入政府體制。
法國:短期陷入政治僵局
法國第二輪議會選舉形成懸峙國會的局面:
· 左翼聯盟新人民陣線意外獲勝,取得182個議席。
· 總統馬克龍所屬中間派「共同」黨團(Ensemble)贏得 168 個席位,超乎預期。
· 極右翼政黨國民聯盟意外受挫,僅獲 143 席。
· 包括共和黨在內的中右翼政黨共取得 60 個議席,與民意調查結果一致。
大選結果顯示法國兩輪投票制的特質:第一輪投票結果反映選民期望哪個政黨能夠獲勝,而第二輪投票則較具戰略性,其結果可見選民不希望哪個政黨執政。
雖然左翼及中間派成功合力阻止極右翼政黨獲勝,但兩者較難組成聯合政府。極左翼政黨不屈法國(LFI)領袖梅朗雄(Mélenchon)聲稱不會加入這類執政聯盟,但他並不能代表整個左派的意見。左翼政黨聯盟可能準備自行分裂,以便組成政府。
下屆政府的組成將會如何,暫時仍是未知之數。換言之,未來的政策將陷入僵局,對財政政策造成影響,因為任何形式的政府都很難就法國需要根據歐盟規定落實的削減預算措施達成共識。因此預期赤字將會增加,國家債務亦會上升。從正面角度來看,這個情況可以避免政府構思更激進的政策、減少重大的法律修訂,或者亦可減少與歐盟的衝突。
英國:前景相對穩定
雖然工黨贏得絕大多數議席,但選舉結果顯示這次是保守黨落敗多於工黨獲勝,因為工黨以英國歷屆選舉中最低的得票率取得大多數席位。這可能反映選民在保守黨統治 14 年後希望政府有所改變。
在這次選舉中,簡單多數制造成的扭曲情況特別明顯,多個支持脫歐選區出現右翼分裂投票(保守黨及改革黨之間)的情況,令工黨從中得益。自由民主黨亦因此受惠,議席數量大幅增加,而蘇格蘭民族黨則失去多個席位,推動蘇格蘭獨立的運動可能要留待下一個選舉週期。儘管在全國獲得 14% 的選票,但改革黨只取得四個議席,將來或會引發對選舉制度的討論。
我們預期政府會推出的政策包括:
財政政策:新政府面對充滿挑戰的經濟環境,加上促使新政府形成的選舉背景,意味著財政政策可能不會有重大轉變。英國首相的目標是穩定行事,並重建選民對政策的信任。新任財政大臣李韻晴(Rachel Reeves)或會履行承諾,不會透過上調所得稅、企業稅或增值稅來支持陷入困境的公共服務;不過,她可能在今年 10 月公佈的首份財政預算中考慮改變財政規則,提高資本利得稅、遺產稅及改革市政稅。
歐盟:工黨一直公開表示希望與歐盟達成更理想的貿易協議,但同時表明無意重新加入單一市場或關稅同盟。雙方可能就獸醫標準、勞工流動性、專業資格、研發及國防等議題作出緩慢、漸進及更緊密的協調。
移民:儘管移民佔英國經濟增長的主要部分,但工黨已承諾減少移民水平。
綠色能源:工黨已經指出有意將石油及天然氣暴利稅延長至下屆國會會期結束。
整體而言,英國大選結果應能減少政策不確定性,並為未來數年帶來清晰而相對穩定的前景。
歐洲:關注右翼動向
儘管左翼或中間偏左政黨在兩國的選舉中獲勝,但右翼政黨早前在數個歐洲國家及歐盟議會的選舉中相繼崛起。此外,英國及法國的基本選票比重(有別於議席組成)亦顯示右翼或中間偏右政黨獲得選民的充份支持。
由此可見,中間選民在經濟政策上傾向支持左翼,但在社會政策上則右傾。 這個情況反映移民、保護主義、生活成本及社會安全網等議題備受關注,亦顯示公眾關注社會及文化問題,以及重視更公平的經濟增長。
與十年前歐元區危機時比較,歐盟現在的制度結構更加健全,更有能力應對這些困難。另外,歐盟在過去十年應對了多場危機,從中累積了豐富經驗。不過,歐盟現在也較難就維持這項政治計劃達成共識。
投資啟示
英國的大選結果可能對承險意欲造成中性影響,而法國的選舉結果則帶來略為負面影響(正面來說有助緩減尾端風險,但負面來說則導致不確定性增加)。與基本因素較穩健的歐洲國家資產比較,法國本地的股票及債券可能持續走弱,但不少法國公司都是擁有強勁品牌及管理團隊的環球綜合集團。廣泛而言,由於法國的政治局勢主要屬當地問題,其他歐洲市場的反應可望保持溫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