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pital IdeasTM

資本集團投資透視

Categories
Stock
經濟展望:美國推動環球經濟增長
Darrell Spence
經濟師
Pramod Atluri
固定收益基金經理
Brad Freer
基金經理

美國展現全球最大經濟體的實力,再次發揮推動環球增長的關鍵作用。全球主要經濟體表現分歧,歐洲及中國仍然面對經濟活動疲弱的困境,而逐漸呈現強韌跡象的市場則包括美國、印度及日本(程度較底)。


儘管利率攀升及通脹高企,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依然預測,今年美國經濟增長速度相當於其他主要已發展國家的兩倍以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近期上調美國經濟增長預測至2.7%,歐洲則為0.8%。此外,美國消費型經濟的力量亦為其他地區的增長帶來支持。


資本集團經濟師Darrell Spence表示:「過去人們常說,當美國打噴嚏時,全世界就會感冒,但反之亦然。如果美國經濟全速推進,其他出口主導型經濟體亦可望受惠」。


美國及印度為環球經濟帶來強勁動力


顯示各國經濟狀況及其對環球經濟的影響。有兩個座標軸。橫軸最左標示為「短期利淡因素」,最右標示為「短期利好因素」。縱軸頂部標示為「長期利好因素」,底部標示為「長期利淡因素」。橫軸頂部或底部的圓形或縱軸左側或右側的圓形代表國家。圓圈的大小顯示各國經濟的相對強弱。美國、印度及日本處於「強韌增長」及「短期利好因素」,反映其持續為環球經濟帶來強勁正面動力。對比之下,中國較接近「疲弱增長」及「短期利淡因素」,而歐盟、澳洲、加拿大及英國則分散於「疲弱增長」及「長期利淡因素」之間。歐盟主要位於「疲弱增長」區域,部分處於左上方。

資料來源:資本集團。國家所處位置為資本集團經濟師截至2024年4月作出的前瞻性估計,並包括量化及質化特點。長期利好及利淡因素建基於債務、人口結構及創新等結構性因素。短期利好及利淡因素建基於勞工、住房、開支、投資及金融穩定性等週期性因素。圓形的大小用於概約地顯示各經濟體的相對規模(以美元計),僅供說明用途。

Spence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更加樂觀。他認為,鑑於美國消費者持續消費,而勞工市場仍然緊絀,加上製造商分散投資於多個供應鏈,本年美國經濟增長速度將接近3.0%。同時,一年前普遍存在的經濟衰退隱憂已經消退。


Spence補充道:「多數人認為,美國聯儲局大舉加息後,當地經濟目前應已陷入衰退。不過經濟並未進一步走弱,確實令人驚訝,我也不例外。」


通脹日漸降溫但進展停滯


前景相當取決於通脹的走勢。美國經濟仍然持續增長,即使通脹高企且聯邦基金利率目前處於23年高位,介乎5.25%至5.50%之間,不過約兩年前仍接近零水平。


固定收益基金經理Pramod Atluri說:「美國經濟已經適應目前的新利率環境。」


聯儲局在遏抑通脹方面取得重大進展,使消費物價升幅由2022年6月的9.1%降至過去數月的3%至4%。然而,這仍高於聯儲局的2%目標,因此令人存有疑問:到底當局將在年內減息抑或按兵不動。根據聯儲局官員的公開言論,當局似乎傾向於減息。


全球通脹日漸降溫,但是否足以成為減息的理據?


雙面板折線圖顯示由2020年1月31日至2024年4月30日期間,四個地區(英國、美國、歐元區及日本)的消費物價指數年度變化(上)及政策利率(下)的趨勢,所示預估數據至2026年1月。上圖(標題為「消費物價指數年度變化(%)」)顯示,所有地區的通脹在2022年初前後見頂,其後呈下降趨勢。英國高位為11.05%、美國為9.06%、歐元區為10.6%,日本則為4.30%。虛線代表未來估算,除日本外,所有地區的通脹均呈現持續下降的趨勢,日本則在2024年後略為上升。下圖(標題為「央行政策利率(%)」)顯示,所有地區均呈升勢,市場引伸政策利率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上升。英國由0.75%升至5.25%;美國由1.75%升至5.50%;歐元區由-0.50%升至4%;日本則由-0.10%升至0.10%。以下圖表說明,儘管通脹(消費物價指數)日漸下降,但政策利率逐步上升,可能表示僅根據這些數據並不足以成為減息的理據。

資料來源:資本集團、Bloomberg Index Services Ltd.、FactSet、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除日本外的通脹數據截至2024年4月30日,日本數據截至2024年3月31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計截至2024年4月。政策利率代表隔夜銀行同業拆息。通脹數據以消費物價指數列示,其量度城市消費者在一段時間內為一籃子市場消費貨品及服務所支付價格的平均變動。市場引伸政策利率基於期貨市場的合約定價,截至2024年5月23日。

聯儲局主席鮑威爾確立兩大減息前提:勞工市場意外走弱或通脹持續回落至2%。正如鮑威爾經常表示,聯儲局的政策仍然「取決於數據」。


Atluri樂觀地認為,物價升幅將在今年下半年降至更接近聯儲局的目標,主要源於租金升幅(核心通脹維持高企的主因之一)繼續輕微回落。


其他地區的經濟增長及通脹預期均低於美國,預計央行將會更快減息。歐洲面對經濟增長低於1%的困境。中國經濟因房地產市場大幅下滑而受創。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歷近30年的持續增長後,已達到一定程度的成熟水平,目前出現進一步走弱的跡象。


新興市場:印度日漸崛起


相反,印度已成為新興市場領域中一顆耀眼的新星。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印度經濟預計將在今年增長6.8%。根據MSCI印度指數,過去數年印度股市的回報位居全球前列。


隨著全球在疫情過後採用分散的新供應鏈,加上中國經濟日趨成熟,許多公司將印度視為新增的產能來源。例如,在製造手機、家電、藥物及其他過往與中國製造基地相關的產品方面,印度已成為可行的替代選擇。


中國及印度:兩地股市日漸演變


折線圖顯示2001年至2024年MSCI新興市場指數的國家比重(以百分比表示)。兩條線分別代表中國及印度。X軸表示年份,y軸表示由0%至45%的百分比比重。中國所佔比重由2002年1月31日的5.40%,急劇上升至2020年10月31日約43.24%的高位,其後在2024年3月31日降至25.13%。印度所佔比重於2002年1月31日為5.68%,並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增加至2024年3月31日的17.70%。陰影區域由2020年底開始至2024年3月31日結束,標示印度的崛起以及中國的下滑。

資料來源:MSCI、RIMES。數據反映2020年1月31日至2024年3月31日。

印度的崛起亦反映其他新興市場的大趨勢。基建增長逐步加速,新製造樞紐持續促進地區經濟,全球能源轉型亦正推動外國投資流入更廣泛的發展中國家。


股票基金經理Brad Freer認為:「現時的新興市場格局具吸引力。跨國企業分散供應鏈,擴闊了美國及歐洲製造商的投資選擇,因此對印度、墨西哥及印尼等國家來說是令人振奮的機遇。同時,中國市場遭大幅拋售,帶來投資機會:投資者可選擇性地投資於現金流強勁及佔市場主要份額的公司。」


此外,Freer指出,大部分新興市場的市盈率估值處於十年來最低水平,而許多發展中國家的央行具有足夠的減息空間。


美國總統大選:全球焦點


今年世界各地均舉行大選,但最受關注的莫過於11月的美國總統大選,現任美國總統拜登將與前任總統特朗普再度交鋒。大選結果可能令政府領導層出現重大轉變,繼而導致政策變動,影響美國以至環球投資環境。


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獲勝的總統候選人能否取得足夠支持,以推動黨內其他候選人在紅色浪潮(red wave)或藍色浪潮(blue wave)下取勝,從而控制參眾兩院。否則,當地可能會陷入僵局,屆時預計不會出現太大變動。無論結果如何,投資者都應預期,市場在選舉日之前數月將偶爾出現波動。


美國大選如何影響金融市場


比較圖表顯示美國大選對金融市場的潛在影響。圖表左側及右側分別代表共和黨紅色浪潮及民主黨藍色浪潮的潛在受惠行業。紅色浪潮下有望受惠的行業為:銀行及金融(有望受惠於監管力度減弱及資本要求降低);航空航天與國防(有望受惠於增加開支建議);醫療保健(有望受惠於放寬監管建議,有助促進競爭及效率,但可能降低價格及利潤);石油與天然氣(有望受惠於鼓勵國內鑽探及採礦並放寬監管,但可能導致每桶油價下跌)。藍色浪潮下有望受惠的行業包括:再生能源及電動汽車(有望受惠於增強《降通脹法案》保障及加強環境監管);電訊(有望受惠於擴大寬頻撥款);建屋商及工業(有望受惠於移民增加,從而維持工資通脹於偏低水平);科技及製造(有望受惠於《降通脹法案》及《晶片法案》持續提供刺激措施及支持)。圖表以資本集團「夜巡」團隊(由經濟師、分析員及基金經理組成)的研究基礎,概括美國潛在選舉趨勢。

資料來源:資本集團。《晶片法案》指美國國會議員於2022年通過的《為半導體生產建立有效激勵措施(Creating Helpful Incentives to Produce Semiconductors(CHIPS))法案》,旨在促進國內電腦晶片的生產。 

資本集團「夜巡」團隊(由追蹤相關議題的經濟師、分析員及基金經理組成)認為,共和黨大獲全勝(或稱紅色浪潮)可能主要透過放寬監管,惠及銀行、醫療保健公司,以及石油與天然氣公司。若民主黨大獲全勝(或稱藍色浪潮),則其有望透過擴大全國寬頻連接的撥款,推動再生能源計劃、工業刺激開支及電訊項目。


至於總統選舉,目前仍難分軒輊。資本集團政治經濟師Matt Miller表示:「距離大選仍有數月時間,對政治來說這好比一生那麼漫長。」



Darrell R. Spence 為現任資本集團經濟師。他擁有29年投資行業經驗,一直任職於資本集團。他以優異成績取得美國西方學院(Occidental College)經濟學(榮譽)學士學位,並為特許財務分析師及美國商業經濟協會成員。Darrell駐於洛杉磯。

Pramod Atluri 為現任固定收益基金經理,擁有23年行業經驗(截至2021年12月31日)。他持有美國哈佛大學(Harvard)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及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學士學位,並為特許財務分析師。

Brad為現任基金經理,擁有28年行業經驗。他持有美國康涅狄格學院(Connecticut College)國際關係學學士學位,亦是一位特許財務分析師。


我們的市場觀點

想獲得市場領先的投資見解?歡迎訂閲我們的電子通訊。

點擊「訂閱」,即表示您已閱讀並同意資本集團的 私隱權政策 及免責聲明。

過往業績並非將來業績的保證。投資的價值及來自投資的收入可升亦可跌,閣下可能損失部分或全部原投資額。本資料不擬提供投資、稅務或其他意見,亦不擬招攬任何人士購買或出售任何證券。

個別人士的陳述僅代表其截至發佈日的個人立場,不一定反映資本集團或其聯屬公司的意見。一切資料為所示日期之資料,除非另行訂明。某些資料可能從第三方取得,因此概不保證該資料的可靠性。

資本集團透過三個投資部門管理股票投資。該等部門獨立作出投資與代理投票決定。固定收益投資專家為整個資本集團組織提供固定收益研究及投資管理;然而,對於擁有股票特點的證券,他們僅代表三個股票投資部門的其中之一。